为了使广大师生更好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文化大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和思想的深度沟通,同时强化图书馆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播的功能,我馆将与教务处共同举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通识大讲堂图书馆人文文化系列讲座第三十四讲:天籁牧歌:马头琴、长调与草原歌曲的交融之境。
主讲人:朵莲珊达、察日苏、乌吉斯古冷
时间:2025年3月20日(星期四)18:30—20:30
地点:图书馆109报告厅
讲座内容:
一、马头琴的历史与文化
马头琴,作为蒙古音乐文化中最为显著的象征之一,其起源与发展历程深刻地反映了蒙古民族的历史变迁与文化演进。在蒙古文化中,马头琴不仅是音乐的载体,更是蒙古人情感表达和历史记忆的媒介。正如蒙古族诗人所说:“马头琴的旋律,是草原上最动人的诗篇。” 马头琴、长调、草原歌曲,奏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代乐章。
二、长调的起源与特点
长调,作为蒙古音乐中最为古老和独特的声乐形式,其历史可追溯至蒙古帝国时期,它不仅是音乐艺术的体现,更是蒙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哲学的表达。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沉的情感表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草原歌曲的多样性与魅力
草原歌曲作为蒙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繁多,主题丰富,它不仅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而且在音乐形式上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朵莲珊达,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声乐教师,从事声乐演唱及高校声乐教学2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及舞台经验。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协会会员。2011年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演唱专辑《草原即景》,多次举办个人及师生音乐会,多次参加学术研讨会及声乐大师班。曾出访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美国、韩国等地学习交流演出。
察日苏,一位深耕于马头琴艺术领域的杰出教师,2008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马头琴演奏专业,毕业以来一直活跃于舞台与讲台之间,演出遍及南美、北美、阿联酋、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乌吉斯古冷,长调歌手,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一户牧民家庭。辽阔的草原赋予了他宽广的胸怀,更赐予他傲人的歌喉,25岁拜师于蒙古族长调歌王扎格达苏荣。曾录制扎西拉姆多多响彻大江南北的佳作《见或不见》音乐版。
图书馆
教务处
2025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