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新闻网讯(记者 赵宇昕 摄影 杨优然)5月15日下午,图书馆人文文化系列讲座第三十五讲“从中国绘画欣赏到中国写意精神”在图书馆109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臧家伟老师主讲。讲座由图书馆副馆长钟昀珈主持。
臧家伟老师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导师,副教授,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通识教育课任课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中心书法考官。
讲座过程中,臧家伟教授指出,中国绘画无论工笔写意,皆以写意精神为内核。他以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简练的人形纹、水波纹为例,指出早在文明源头,先民便以非写实的线条传递意象,这种写意性与西方洞窟壁画的原始表达不谋而合。继而以汉字演变为主线,从甲骨文的象形特征到秦篆的规范化、唐楷的法度化,再到明清书法对个性情感的张扬,揭示书法与绘画 “同源同脉” 的深层关联 —— 两者均从自然物象中抽离精神符号,前者走向抽象的韵律美,后者则在具象与意象间构建精神图谱。
谈及绘画发展史,臧教授以丰富的图像案例串联起千年脉络:汉代画像石中动态夸张的符号化人物、敦煌壁画中矿物颜料历经千年不褪的绚丽、隋唐长卷中 “以形叙事” 的双勾填色技法,展现早期绘画的装饰性与叙事性;宋元山水以 “高远、深远、平远” 的构图营造 “可居可游” 的意境,文人画兴起后,笔墨成为情感载体,苏轼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的论断,标志着写意精神的理论自觉;明清生宣纸的普及催生大写意技法,徐渭、八大山人等以狂放笔墨抒发胸臆,将个人精神与时代思潮融入山水花鸟;近现代吴昌硕以金石笔法入画、黄宾虹晚年 “黑密厚重” 的积墨山水、齐白石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的虾蟹,更是将写意精神推向新境。
臧家伟教授特别强调,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始终与哲学思想深度交融:儒家的中庸之道孕育了构图的中正平和,道家的自然观催生了 “师法造化” 的创作理念,佛家的空灵意境则渗透于笔墨留白之中。他以石涛 “搜尽奇峰打草稿”、赵孟頫 “书画本来同” 等论述为例,说明艺术创作是个人修养的外化 —— 从王维 “诗中有画” 的文人意趣,到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的现实关怀,绘画始终是精神品格的镜像。
讲座开始前,图书馆馆长唐兴全、副馆长钟昀珈、采编部丁江红、周晖老师与臧教授进行了业务交流。本次活动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图书馆、教务处、民革朝阳区第七支部联合主办。讲座通过对艺术经典的深度解读,提升了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同时强化了图书馆文化育人与文化传播的功能。